有没有人去看过心理医生,最后自己是否觉得真正得到了心理疏导?

admin 阅读:62 2024-02-10 18:18:15 评论:0

  因为连续发生了一些对自己打击有点大的事情,所以感觉自己心理可能有点问题,晚上经常做噩梦哭醒,一点点小事发生,晚上必定会做噩梦,所以想了解一下是否心理医生真的能够进行心理疏导,让自己能够走出来。

  首先感谢邀请。

  我去看过心理医生,并且现在也在保持和心理医生的联系。刚开始生病的时候是每星期一次,现在感觉自己好很多了,所以就变成了三四星期一次。其实本来该两三星期一次,但是最近事情比较多。所以就把周期拉长了。

  我是因为抑郁症所以才去看的心理医生。很认真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我觉得非常有用。我觉得心理医生不仅仅上是一个治疗者,她还像一个引导者,她会引导我向好的方向发展,她会引导我找到自己,了解自己。

  我觉得我慢慢的从自卑懦弱变成了开始阳光向上,开始有自信了。而且我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有变化。那最近一个事情来说吧,前两天学校里面的摄影大赛我得的是优胜奖。如果搁以前的我肯定会特别不开心,但是我现在只是不开心了三秒钟,然后我就会觉得自己的优胜奖也不错,因为我毕竟刚接触摄影不久。我觉得现在每一个小进步都会让我自己感到快乐。我也没有那么完美主义了,我开始更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发生事情不会先懊悔,而会想怎么解决这件事情。我和朋友和异性的关系也有不一样。

  最后很认真的说我觉得我周边的人包括我觉得社会上很多人都会对看心理医生有看法,觉得是有问题了才需要去看心理医生,甚至有问题了,也不想去看心理医生。可能是怕歧视,也可能是觉得没有必要自己可以调节。但是我看心理医生的这一段时间的经历确实让我自己进步了很多,自己内心也快乐了很多。

  还还有悄悄告诉你一个秘密,其实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特别想学心理学,但是大学读了工科,但是我其实考研还是非常想读心理学。就是埋藏在自己心里的一个目标。但是现在又有点害怕,不知道能不能实现。

  总之,祝我们都能够活得越来越快乐,然后你能做所有自己想做的事情。

  加油啦兄弟。

  心理咨询的效果因人而异,和心理医生、来访者本人的特质,以及两人的匹配程度都有关系。

  我是一名擅长催眠治疗的心理咨询师,在这里分享一个 5 年前的咨询个案。希望这个案例能帮你更好地了解心理咨询的过程,然后再判断是否适合自己。

  (全篇内容已经过当事人同意并做了化名处理)

  他叫赵刚,男,咨询时 50 岁左右,是一个城市的分管领导。

  他告诉我,他每次在站着讲话的时候,都会非常紧张、心慌、出汗,因而看不清楚稿子上的文字,以至于照着稿子念都念不利落,而且心脏难受,会有一种要站不住了的感觉,随时担心自己会倒下。

  这种情况发展到现在,只要是提前通知他几天后将有个讲话的场合,那么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紧张了,紧张到睡不着觉,一直到活动开始前,紧张达到极点。

  我问他:「您身体怎么样?心脏有问题吗?」

  他说他有很好的锻炼习惯,每天健身、跑步,坚持得特别好。

  我又问他是否一直都害怕当众说话。

  他的答案也是否定的。并告诉我说他甚至是非常擅长当众演讲的,还在本市高校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一等奖。

  我心想,这不是表达本身的问题,应该是一种心理障碍。于是,我建议他做一下催眠,从潜意识层面处理一下,他同意了。

  第一次催眠:大学演讲忘词的难堪

  进入催眠状态后,他顺着楼梯往下走,一直走到了地下室,地下室里各种健身器材,他就在里面做健身,心情有些沉闷,有点莫名的压抑。

  然后就是早上晨跑,一大清早,他一个人在跑,心情依然压抑、沉闷。

  然后是进入到大学校园的情境,开始出现的是学校的操场,图书馆和学校礼堂的外景,很安静,没有一个人,他站在学校礼堂的对面,看着礼堂的方向。

  大学时代的他,本市大学生演讲比赛回来,同学们簇拥着他。

  他在换衣服,换上一身正装,系上一条红色的领带,他觉得领带有点勒脖子,赶紧松了一下,莫名有了一点紧张感。

  他马上安慰自己,又不是比赛,是比赛后的汇报演讲,有什么好紧张的?他自嘲地甩甩头。

  他慷慨陈词地演讲,底下阵阵掌声。

  但是,不知为什么那个紧张感又上来了,他突然大脑一片空白,卡壳了。

  顿时,他感觉天旋地转的,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他却感觉过了好久。

  他从催眠的状态中一下子出来了,感觉心里很难受,郁闷、自责交织在一起,这是不该犯的错误呀!

  我看到那个演讲忘词的事件出来了,但是我解释不了前边部分压抑和沉闷的调子。

  第二次催眠:爸爸,我要站不住了!

  过了几天,他又约我咨询。

  他上来很兴奋,说:「杨老师,我得感谢你,真的是有效果了,我周二讲话的时候不紧张了,讲的还挺顺利的,比较轻松了。」

  然后,他又说:

  「讲完后的那天晚上,睡觉前,我脑子里就在想,这个杨老师到底是给我做了什么,就让我不紧张了呢?然后,这个想法就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了,到底是什么?

  就一直想,一直想,想到最后,我好像看到了我脑子的上边开了一个洞,里面有一个像漏斗似的漩涡,一直就往底下漩,越漩越深,越漩越深,到了最底下,我看到了一个碗大的不锈钢球,非常精致,是一层一层的不锈钢片压在一起的,不是一体的。

  我觉得特别奇怪,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从那天起,我就一直琢磨那是个什么东西,到今天都没琢磨明白。」

  我也觉得很奇怪,但是我知道,我们好像已经摸到边了,他潜意识里的东西已经开始自己往外冒了。

  他接着说:「这次讲话时虽然没有紧张,但是,我站着讲话的时候,心脏还是有点难受,那种自己快要站不住的感觉依然还在。」

  我想,站不住了的感觉,应该跟那个不锈钢球有关,上次给他催眠后,一直压抑的潜意识会开始松动、活跃,有些东西会自己往上涌,而且,上次催眠的整个氛围是那么地沉闷、压抑,还有地下室的健身房,还有他的晨跑,应该都是有一定意义的。

  于是,我建议他继续催眠,他同意了。

  进入催眠状态,他顺着楼梯往下走,走的时候,他说他听到了一个很怪异、很刺耳又很大的声音,肯定不是电话的杂音,问我是不是我这边有什么声音,我告诉他我这边没有任何声音。

  然后他继续走,走到了地下室,他感觉心里突然有一阵莫名的难受,好像是悲伤。

  他看到了地下室的门,在他要去推那个门的时候,门突然变了,变成一个像是医院病房的门,他觉得这个门有些眼熟。

  突然,他大叫了一声:「哦,杨老师,我想起来了,那是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病房门!」

  然后,似乎是巨大的悲伤压垮了他,他声音颤抖地说:「杨老师啊,我一直没跟你说一件事,五年前我没了一个儿子。」

  我的心跟着忽悠地一跳,丧子之痛,这得是多大的伤痛呀!

  他接着说:

  「我有一对双胞胎的儿子,这个老二是我最喜欢的,长得特别帅,特别洋气,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一个孩子,个子特别高,十六岁的时候,已经长到了一米八,很聪明,非常要强,又很懂事,特别喜欢运动,爱踢足球,他一直是我的骄傲。

  但是上天不公平呀,他在十三岁的时候,得了骨癌,当时,医生征求我的意见,说是要截肢呢,还是换一个人工膝关节?」

  「你能理解我的难处吧?到底要怎样决定?真是难死我了呀,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做的决定。

  截肢的话,存活的可能性也许会大一点,但是我儿子是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容不得半点的不完美。

  他不可能允许自己身体是不完整的,依他的性格,我想他宁愿死都不愿意少一条腿。

  但是他是我的儿子,我更希望看着他活着。

  可是假如给他截了肢,他醒过来跟我要他的腿,我从哪里给他找?

  这个孩子心气太高了,他去自杀的可能性都会有。

  我问医生,截肢存活的可能性一定大吗?医生说,他也不敢确定,这种事谁都没法说。」

  「一切都是不确定,但是我必须做出确定的答复。

  我考虑来考虑去,还是保守一点,留住了他的腿,换了一个进口的人工膝关节。

  哎呀,对了!就是我开始给你讲的那个碗大的不锈钢球!我也是刚反应过来。」

  我想,果然是事出有因,他的潜意识已经借着那个人工膝关节给指引过来了。

  他接着说:

  「我想赌一把,给孩子保留一个完整的身体,至少让他的生命质量好一些,也盼望着他能够抵抗过这个疾病,但是上天没给我胜算,三年以后,我儿子骨癌复发了,就住在北京积水潭医院。

  我请了假,天天去医院陪着他。

  本来计划要再次手术的,但是主刀医生出国了,一个周以后回来,但是等医生回来后,已经没有办法手术了,全身扩散了。」

  「我儿子最后受了太多的苦,那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因为癌细胞扩散到后背上了,他无法平躺着,最后 8 天,他一直是趴着的,但是他特别坚强,一声不吭。」

  「那天早上,我突然早早就醒了,6 点钟就到病房了,护士跟我说,我儿子今天好像好了些,我听了挺高兴的,就想他这么趴着有 8 天了,太难受了,呼吸都不顺畅,憋得挺难受,要不让他翻过身来吧。」

  「大家就一起帮着给他翻过身来,他翻过身来后,感觉很舒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看着我说,『爸爸,那个大夫回来了没有,快给我做手术吧。』我强忍着眼泪,跟他说『好,爸爸这就找那个大夫来给你做手术』,其实,我们一直在骗他,说大夫没回来。」

  「我一边说,一边假装要转身出去找医生,就在这时,我听到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App 内查看

  朋友你好,看了你的问题补充,是有一些抑郁的表现了,影响睡眠。

  首先要认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天津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提示:

  1.要选择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不要找家庭作坊。

  2.要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3.选与你咨询的项目匹配的咨询师,效果会更好。

  4.要坚持长期做咨询。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有问题可以私信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总是觉得无精打采,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看着别人兴高采烈过好每一天,自己却总是阴霾满面。

  有时候觉得是不是自己有点毛病,为什么就是开心不起来呢?

  可一旦勉强自己,就愈发地难受。

  如果你有这样的情况,就说明你需要进行心理疗愈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英国畅销20年的心理学类教科书。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剑桥大学毕业的心理学研究者。

  

  本书以童话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蛤蟆先生抑郁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去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更进一步认识自己,也能了解到更多心理学常识。

  01

  不快乐的原因

  你状况很不好,该去看一下心理医生了

  蛤蟆先生以前是个潮流人士,酷爱穿长风衣,头上戴个鸭舌帽。

  哪怕周围的人认为这是奇装异服,蛤蟆先生也毫不在意。

  可最近,他却完全变了个样。

  身上脏兮兮的,还有点怪味,整个人都没有活力。

  

  好友河鼠和鼹鼠发现他状况不对,决定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中途他们遇到了长辈獾,獾说:“蛤蟆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我就不赘述了,可他骨子里是软弱、不安分的。”

  这句话,其实是对蛤蟆的严重否定。

  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咨询室里,蛤蟆先生坐立难安,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自己内心的状态。

  在苍鹭的再三追问下,蛤蟆先生才道出自己抑郁的真相。

  

  原来蛤蟆之前干了一件坏事,他从监狱里逃出来,抢了别人的马和汽车。

  好不容易脱险后,他跟好友河鼠说起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却遭到对方的强烈指责。 獾更是生气怒骂道:“蛤蟆,你这讨人厌的坏东西,你不觉得害臊吗?想想你犯的事儿,你父亲要是活着会怎么说你 !”

  这样被当众指责,蛤蟆感觉自己的内心受到羞辱,沮丧不已。

  经历这件事后,蛤蟆便变得郁郁寡欢起来。

  02

  卑微的讨好型人格

  苍鹭听了这些事后,突然提出了一个词:“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人们童年时残留的深刻情感体验,长大后会逐渐演变成行为模式。 “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打个比方,当父母表示生气或愤怒时,孩子会感到无助,他心里会有恐惧在蔓延。

  因为年龄太小,孩子必须依赖父母生存,只能选择让自己不断去适应。

  长久以来,就会变得小心翼翼和唯唯诺诺。

  

  蛤蟆的父亲童年时对他要求较高,经常会在其表现不好时发怒,这让蛤蟆留下了心理阴影。

  成年以后蛤蟆犯错后,面对身边长辈獾的训斥时,就进入了儿童自我状态当中。

  表面上看蛤蟆是想悔改,其实他的内心很不服气。

  他不甘心一直被指控,可却遵循了童年时应对父亲的模式。

  獾提出要替代蛤蟆校董的席位,蛤蟆心有不满却无法说出口,只能跟自个怄气。

  其实蛤蟆完全可以拒绝獾,可獾太强大,他根本不敢反抗。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他害怕自己的反抗,会换来对方的不满和否定,而且他从来也不敢责备别人。

  因为拥有挑剔型父母,蛤蟆活成了卑微的讨好型人格,总是在压抑自己。

  03

  隐藏的自我批判

  蛤蟆害怕獾,獾像极了他父亲,还拥有“爱批评人”和“愤怒”两个特性。

  苍鹭指出,獾正处于“父母自我状态”当中。

  父母自我状态是指我们会复制父母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蛤蟆不敢否定他人,但对自己却强烈批判,就是一种隐性的父母自我状态。

  他无形间把父母对他的挑剔要求,强加在自己身上,以至于背负了大半辈子的道德枷锁。

  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引下,蛤蟆发现了他的真正问题所在:我在努力让自己活得悲惨!

  

  苍鹭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蛤蟆再这样自我惩罚下去,可能会痛苦一生。

  如果想要改变现状,就需要我们进入到成人自我状态当中。

  身处儿童自我状态,会感到很无助。身处父母自我状态,会变成他们的翻版。

  唯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人才能变得理性,进一步认识自己。

  为了让蛤蟆走出自我怪圈,苍鹭提出来一个建议:原谅父母。

  

  蛤蟆有点吃惊,一想到父母生前对他造成的伤害,蛤蟆心底的愤怒就涌了上来。

  可当愤怒的情绪汹涌过后,蛤蟆感到深深的虚无和疲惫,悲伤逐渐包围了他。

  蛤蟆何曾不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可他还是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又或者说,不愿意承担责任。

  04

  改变的自主权

  听完苍鹭的这些话,蛤蟆意识到改变的自主权在自己身上。

  蛤蟆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发现他正照着自己预设的苦情剧本走下去。

  这是一条不归路,他不想再继续下去了。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蛤蟆决定改变,他开始认真规划未来,重新树立生活目标,打算创业。

  与初次进行心理治疗的焦虑和恐惧相比,现在的蛤蟆变得开朗了许多,不再感觉朋友们在迫害他。

  曾经有过的自杀念头,现在早已消失无踪。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过:往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

  在这十次与苍鹭的咨询过程中,蛤蟆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内心,寻找让自己痛苦的根源。

  到头来发现外在的因素没那么可怕,真正应该改变的是自己内心的想法。

  懂得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苛刻要求自己,是我们一生该为之努力的课题。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做到这两点,改变才会发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可以让人轻松读懂,谈笑之余治愈自己的存在。对标书里的人物,你也能收获不一样的启发。

  如果你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话,不妨找来翻看一下,学点心理学知识,来场自我疗愈吧。

  END

  作者:七洲天,唯心不易创作者。图片源于网络,侵删;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

  心理医生这个职业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我工作的地方就设立了精神卫生科室,并且不止一个科室,病人也不少。

  由于工作需要,我对精神卫生的医疗工作,和从事精卫工作的医护人员多有接触和交流。

  我很佩服能在精神卫生这个学科工作的医务人员,他们承受的压力和职业风险比普通学科的工作人员要高得多。

  心理医生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是怎样走上这条道路的?我很好奇!直到我读了《心理医生的人生故事》一书,让我对心理医生的从业之路有了很多了解和认知。

  本书通过22位心理医生的讲述,让我了解了他们在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医生的过程中,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书中说道:“选择成为心理医生不是偶然之举,大部分人都有特别的、隐秘的个人动机。这份职业令人醉心,却绝非坦途。”

  他们是如何成为心理医生的?我读完这本书,通过这22位心理医生的自述,大致可以归类为以下3方面原因。

  一、职业热爱

  想要选择一份理想的事业,与你的喜欢是分不开的。因为喜欢,你才能热爱,才能将更多的激情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业中去。

  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及畅销书作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就是这样走上心理医生道路的人。

  他在高三年级的时候,研读了有关精神分析的著作,就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精神分析理论深深着迷。在考大学时,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医学专业,并在毕业后义无反顾地选择做一名心理医生。

  二、家庭变故

  亚斯明•利埃纳尔说道:“我曾经有过深感绝望的痛苦时光,那段日子里,我与哲学、诗歌相伴,以寻求内心的安宁,我开始尝试拼凑起破碎不堪的自我,融合自己身上对立的部分:喜悦与悲伤、接纳与苛责,我的职业成了一根修补和凝聚的缝纫线。”

  亚斯明•利埃纳尔两岁时父母离异,童年时遭受成人的人身虐待,这些痛苦的经历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负罪感和羞耻感,为自救,获得精神上的救赎,他选择了精神病学专业,做一名心理医生,在治愈患者的同时,也治愈了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自我觉醒

  索菲•舍瓦尔从小就是一名好学生,考大学选专业时,她遵从家人的建议,选择好就业、有前景的专业,毕业后一所精英学校工作。

  但在工作过程中,她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份职业,她的内心开始觉醒,明确了心理学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在她的努力下,终于在工作九年后,改行成为一名心理医生。

  索菲•舍瓦尔说:“帮助他人构建自己想要的生活,在我心里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她在成为心理医生后,写书、培训、授课、办讲座,就是想用自己的价值去影响别人,构建真正令自己满意的生活。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就心理医生这一职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信仰,是一种在他人信仰中的信仰。”

  心理医生懂得那些无法洞察自身和因太过脆弱而无法正常生活的人,帮助他们做出决定。他们是这一特殊群体的向导和提灯者。

  读完本书,也让我想起了我的那些同事们,在他们为这些病患做治疗和咨询时,也曾遭受过突发的人身攻击,忍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但他们仍然志向不改,坚守初衷,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去治愈病患。

  向心理医生致敬!

有没有人去看过心理医生,最后自己是否觉得真正得到了心理疏导?

有没有人去看过心理医生,最后自己是否觉得真正得到了心理疏导?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ffsrs.com/post/198.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